文芳阁新闻发布平台

为什么选择原创软文?

收录更有保障   推广价值更高   更利于百度收录

当前位置: 主页 > 营销学院 > 舌尖上的乡愁:一个闽南游子的味觉记忆

舌尖上的乡愁:一个闽南游子的味觉记忆

更新时间:2025-11-08 |阅读: |来源:小编

舌尖上的乡愁:一个闽南游子的味觉记忆

【文章开始】

你有没有过那种……呃,就是走在陌生城市的街头,突然被一种味道击中,整个人像被按了暂停键?上周在深圳的城中村,一股沙茶混着花生酱的霸道香气猛地钻进鼻子,我脚下一软,差点以为穿越回了厦门八市。对,就是这种不讲道理的乡愁,它不从眼睛耳朵进来,专挑你最没防备的鼻子和舌头下手。


一、味觉是乡愁的快捷键

为什么偏偏是味道?科学说嗅觉直通大脑的情绪中枢,但闽南人会说:“呷饱未?”(吃了吗?) 这句问候语早就把答案刻进DNA了。我们思念家乡,十有八九是从思念某口吃的开始。

  • 土笋冻的冰凉颤栗:第一次带北方朋友吃,他盯着“虫子”瞳孔地震。我笑他不懂,这海沙虫的胶质,淋上蒜蓉酱油醋,是盛夏午后最提神的海风。离开闽南,你上哪儿找这口咸鲜脆爽?
  • 面线糊的温柔陷阱:清晨巷口那摊,阿婆用大骨汤底滚着细如发丝的面线,撒一把胡椒粉,舀一勺卤大肠,最后点睛是金黄的炸葱花。黏糊糊一碗下肚,胃暖了,心就定了。在外地也吃过“闽南面线糊”,稠得像浆糊,啧,那能叫面线糊?
  • 古早味酱油的魔法:我妈总说,老家带来的酱油才是“有魂的”。炖肉卤蛋,滴几滴1980年代老厂出的荫油,那个醇厚焦糖香啊……超市买的“生抽老抽”?差的不只是味道,是时间熬出来的那点“古意”

二、耳朵里的闽南密码

乡愁当然不止在舌尖。闭上眼睛,那些声音会自动播放:

“豆——花!烧——肉粽!” 午后巷弄里拖着长音的吆喝,像催眠曲。卖豆花的老伯自行车后座绑着木桶,铁勺刮桶壁的“嚓嚓”声,是夏日白噪音。现在?满大街“扫码支付”的电子音,冷冰冰。

高甲戏的锣鼓点:小时候觉得吵,爷爷摇着蒲扇在祠堂前看得入迷。那锣鼓“哐呛哐呛”,旦角尖细的“咿呀”转调,是刻进骨血里的背景音。后来才知道,那唱腔里藏着中原古音,是活化石(具体哪朝哪代传来的?呃,这个得查资料,反正很古早啦!)。不过话说回来,现在村里年轻人还听这个吗?怕是连锣鼓和芗剧都分不清了吧。


三、节庆:刻在日历上的乡愁基因

闽南人对神明的热情,外地人看了直呼“夸张”。但你说这是迷信?不如说是找个理由,把散落四方的人聚回老厝(房子)

  • “闹热”(热闹)的普渡:农历七月,整个村轮流做东,宴请“好兄弟”(孤魂野鬼)。戏台连唱三天,供桌摆满鸡鸭鱼、龟粿、水果塔……小孩在供桌下钻来钻去偷拿糖果,大人假装没看见。烟火气混着香火气,生死界限在这里模糊又温情。这种全村出动的仪式感,城市公寓楼里怎么复制?
  • “搏饼”的骰子声:中秋不只看月亮。闽南人搬出大瓷碗,六颗骰子“哐当哐当”响,全家老少围着桌子喊“状元!四进!” 搏的不是月饼,是那份能把屋顶掀翻的喧闹团聚。去年在异乡微信群“云搏饼”,中了状元王,却对着手机屏幕发呆——没有阿嬷把最大那块月饼塞我手里的温度,算什么赢?

四、厝边头尾:消失的“人情地图”

最刺心的乡愁,是回去发现“厝边”(邻居)变了味。老房子拆了,搬进电梯房。对门住了三年,只知道姓王,点头之交。小时候呢?

  • 谁家煮了海蛎煎,香味飘过巷子,隔壁阿婆会端一碗来:“给囝仔尝尝!”
  • 台风天断电,整条巷子的人挤在唯一有蜡烛的客厅,大人泡茶讲古(聊天),小孩在烛光里玩手影。
  • 阿公坐在门口石凳上“话仙”(闲聊),从村口老榕树讲到南洋番客(华侨)的故事,信息量堪比本地电台。这种“鸡犬相闻”的亲密,被防盗门和微信群聊切割得支离破碎

五、无处安放的乡愁,如何和解?

科技发达了,视频一开就能看见老家的三角梅开得正艳。但摸不到老房子斑驳砖墙的粗糙,闻不到雨后石板路泛起的土腥气,终究隔着一层屏幕。我们这代游子,乡愁注定是混合体:

  • 在异乡复刻“古早味”:网购同安封肉、自己做海蛎煎,虽然味道总差几分火候,但至少让舌头有个念想。
  • 给下一代“种”乡愁:固执地教孩子讲闽南语,哪怕他们只会“阿公”“阿嬷”。过年硬拽回去看游神,哪怕他们只顾着拍抖音。或许暗示,文化传承的链条,就是在这些笨拙的坚持里延续?
  • 接受“回不去”的故乡:那个记忆里完美的闽南,或许只存在于童年滤镜里。现在的家乡也在变——古厝翻新成民宿,渔港变成网红打卡点。有点失落,但看到惠安阿婆们还是戴着标志性的黄斗笠(据说能防晒防雨,具体为啥是黄色?待考,反正是老祖宗的智慧),在新建的滨海步道散步,又觉得心安。变与不变,都是它的样子

尾声:乡愁的终点是“心安”

说到底,我们拼命想抓住的,是那个能让自己彻底松弛下来的地方。是在外打拼受挫时,心底冒出的那句闽南话:“莫惊!(别怕)” 是无论混得好赖,回到村里那碗不用客气的热汤面。金窝银窝,不如自家“狗窝”(闽南俗语,指再破也是自己家)。乡愁啊,它折腾你的胃,挠你的心,最后不过是想告诉你:有个地方,永远准你“做自己”

【文章结束】

标题:舌尖上的乡愁:一个闽南游子的味觉记忆

地址:http://gzxfrkjs.cn/index.php/gfyxxy/49161.html

免责声明: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,不为其真实性负责,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,非商业用途,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,本人将予以删除。

加入文芳阁新闻推广平台 发稿快人一步
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