揭露猎奇类软文的七宗罪

揭露猎奇类软文的七宗罪
【文章开始】 你刷手机时,是不是总被那些“震惊!”“速看!马上删!”“不转不是中国人!”的标题吸引,点进去却发现内容要么是陈年旧闻,要么是胡编乱造?猎奇类软文,就像网络世界的“毒蘑菇”,看着鲜艳诱人,吃下去可能闹肚子! 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,这些玩意儿到底有啥毛病?
一、啥是猎奇软文?先给它画个像
说白了,猎奇软文就是打着“新奇”“罕见”“揭秘”的幌子,专门刺激你好奇心和恐惧感,骗你点击、转发,最终目的嘛,要么是卖货,要么是吸粉,要么就是纯粹博眼球赚流量。它们往往有几个显著特征: * 标题党之王: 标题语不惊人死不休,内容却严重货不对板。 * 情绪煽动大师: 大量使用感叹号、夸张词汇,制造焦虑、恐慌或愤怒。 * 信息模糊不清: 时间、地点、人物常常语焉不详,或者干脆瞎编。 * 来源成谜: 很少标明可靠出处,常用“据说”“网传”“专家称”糊弄人。
二、核心问题:猎奇软文到底有啥毛病?
好,重点来了!自问自答开始:
问:猎奇软文最大的危害是什么?仅仅是骗点击吗? 答: 当然不止!它的危害是多米诺骨牌式的: * 1. 污染信息环境: 让真实、有价值的信息被淹没在垃圾信息的海洋里。你想找点靠谱知识?难!满屏都是“惊天秘闻”。劣币驱逐良币就是这个道理。 * 2. 误导公众认知: 很多猎奇文涉及健康、科学、历史等领域,传播错误知识。比如那些“吃XXX能治癌”“某历史人物不为人知的秘密”,误导性极强,尤其对缺乏辨别能力的人(比如老人、孩子)危害更大。有研究(具体哪项我记不清了,但印象中有)表明,接触大量虚假信息会降低人对真实信息的信任度。 * 3. 制造社会焦虑和恐慌: 动不动就“危机!”“警惕!”“速看!马上删!”,利用人们的恐惧心理。今天说这个有毒,明天说那个致癌,搞得人心惶惶。社会信任感就是这么被一点点啃噬掉的。 * 4. 侵犯个人权益: 为了猎奇,不惜编造或夸大个人隐私、悲惨经历,甚至盗用他人图片视频。这不仅不道德,还可能涉及法律问题。想想那些被“卖惨”营销利用的孩子照片吧! * 5. 拉低内容创作底线: 当“猎奇”“震惊”成为流量密码,谁还愿意沉下心来做深度、优质的内容?整个内容生态会变得越来越浮躁、低质化。这或许暗示了一种“娱乐至死”的潜在风险?具体机制... 嗯,值得社会学家们深入研究。 * 6. 浪费用户时间和精力: 点进去,发现是垃圾,关掉。再点一个,还是垃圾... 宝贵的注意力和时间就这么被无情收割了。时间就是金钱啊朋友! * 7. 透支平台公信力: 如果一个平台充斥着猎奇软文,用户迟早会失去信任,用脚投票。平台自己也可能面临监管风险。不过话说回来,平台有时候也挺难的,尺度怎么把握是个大问题。
三、为啥猎奇软文能大行其道?
明知有害,为啥还这么多?说白了,有市场、有动力: * 流量就是钱: 在当前的流量变现模式下,点击量、阅读量直接关系到广告收入和商业价值。猎奇是条“捷径”。 * 人性弱点被拿捏: 人对新奇、未知、危险、八卦天生就有好奇心。猎奇文精准戳中了这些点。 * 创作门槛低: 比起深度调查、专业分析,编造或夸大一个猎奇故事,成本低太多了。 * 监管有难度: 网络信息海量,内容形式多样,甄别和监管确实存在技术难度和滞后性。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的情况时有发生。
四、我们该怎么办?
面对铺天盖地的猎奇软文,光抱怨没用,得有点行动: * 用户:练就火眼金睛! * 警惕夸张标题: 看到“震惊!”“必看!”“速删!”先打个问号。 * 核查信息来源: 文章有明确、可靠的出处吗?是正规媒体还是“小编说”? * 交叉验证: 对存疑的信息,多搜几个靠谱平台对比一下。 * 控制转发冲动: 别急着做“二传手”,先想想内容靠谱吗?转发会不会害了别人? * 举报不良信息: 遇到明显造谣、低俗、侵权的,利用平台举报功能。 * 平台:守土有责! * 优化算法推荐: 不能只追求点击率,要平衡流量和质量,给优质内容更多曝光机会。 * 加强内容审核: 利用技术+人工,提高对猎奇、虚假信息的识别和打击力度。 * 完善举报机制: 让用户举报更便捷,处理更高效透明。 * 提升创作者门槛/规范: 对屡次发布低质、虚假内容的账号进行限制或处罚。 * 创作者:回归本心! * 珍视信誉: 流量是一时的,信誉是长久的。为博眼球透支信誉,得不偿失。 * 深耕价值: 与其追求猎奇,不如思考如何提供真正有用、有趣、有深度的内容。价值才是永恒的吸引力。 * 遵守底线: 不造谣,不传谣,不侵犯他人权益,不煽动社会对立。
五、结尾叨叨
猎奇类软文的问题,归根结底是流量至上思维与信息质量、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。它像一种精神快餐,偶尔吃一次可能觉得刺激,但长期食用,必然营养不良,甚至中毒。
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。需要平台拿出更大的责任担当,需要创作者坚守底线,更需要我们每一个用户提升媒介素养,理性看待,谨慎点击,拒绝传播。只有当市场对低质猎奇内容的需求降下来,供给才会真正减少。
下次再看到那些“震惊体”标题时,不妨先冷静三秒,问自己一句:这玩意儿,真的值得我点进去吗? 你的每一次理性选择,都在为净化网络环境投票。
【文章结束】
标题:揭露猎奇类软文的七宗罪
地址:http://gzxfrkjs.cn/index.php/gfyxxy/48182.html
免责声明: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,不为其真实性负责,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,非商业用途,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,本人将予以删除。
相关推荐
- 推广软文:怎么借助热点事情做好软文传播?213人看
- “好的公司宣传做法有哪几种”270人看
- “软文营销的几个优势你知道多少?”167人看
- “营销软文感受网民诉求写出自己的味道”142人看
- “信息稿标题通常多少字为标准”160人看
- 保险软文(保险软文推送)70人看

